东南大学官方微信

东南大学官方微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多读论文可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启迪思维。现对我校2016-2020期间在发表的优质论文进行梳理,供参考。
筛选标准:被引频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学科百分位、主题显著度等指标(指标具体含义见文末)。


1.历史视域中的人民旨归——改革开放坚持的价值导向

作者:郭广银  期刊:求索,2019年第3

摘要:坚持人民旨归是改革开放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们从人民创造历史论、人民中的“现实的人、人民生产的主体地位,自由而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对人民旨归的价值导向进行了系统阐释。习近平更是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改革开放这一背景出发,合理界定人民旨归中“人民主体这一范畴,可以充分展现人民旨归的人民性。人民旨归价值导向正确处理人民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坚持了“人民主体这一原则,而且还能使个体的人实现社会获得感,实现人民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推荐理由: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旨归价值导向, 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该文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被《新华文摘》转载,入选中宣部出版局主办的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2.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作者:袁久红、郭广银、陈硕  期刊:理论导报,2017年第6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简称中国道路),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道路鲜明的独特性。从历史进程看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荐理由:本文从“改革开放30多年: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新中国成立60多年: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近代以来170多年: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华民族5000多年:熔铸与传承中华文明精神基因” 四个历史进程阐明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该文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 以资本自由化与空间化逻辑误读中国——评大卫·哈维对中国道路的分析

作者:袁久红、陈妍冰 期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均收获了卓著成果,也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但哈维从资本自由化逻辑与空间化逻辑出发解读中国道路,强调了“地理”(空间)的维度,失却了“历史”维度,夸大了资本决定逻辑,罔顾中国历史、国情与实际,故而陷入了新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法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发展的成就与意义。

推荐理由:作为当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大卫·哈维的著作中不难发现其对中国道路的分析,尤其是在近两年哈维造访中国时,多场学术报告中更是富含了其对中国道路的见解。本文认为哈维对中国道路的分析值得我们重视,但总体上看存在不少偏颇,不能不加分析地挪用。

该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高级别刊物上。


4.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廖小琴  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0

摘要:维护执政党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权威是人类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但并非永恒不变,它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到削弱甚至罢免。维护和巩固权威需要重视权威的影响力,正确看待人民和领袖的作用,正确处理权威与自治的关系,反对独裁和专制。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威思想启示我们:必须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现代国家治理,提高党的权威认同力、影响力和执政能力。

推荐理由:什么是权威?权威为什么存在?怎样巩固和维护权威?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与论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的思想十分丰富。认真研究和解读这些内容,能给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和对待权威开阔思路, 拓展视野。

该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高级别刊物上。



5.有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引领论”的哲学反思  

作者:刘魁、张苏强   期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

摘要:鉴于当代严峻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以小约翰·B.柯布、菲利普·克莱顿等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引领论”,强调中国最有希望引领生态文明,中国应当担此拯救人类文明的全球责任。可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任务也很重,所以国际社会对其可行性表示质疑。实际上,“中国引领论”固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其核心主张仍然可以成立,因为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难得机遇,不可错过。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对其内涵、理论缺陷及其可行性与实施策略等进行辨析与论证,为提升中国的引领能力服务。

推荐理由: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引领论”,强调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然而学术界、乃至国际社会许多人纷纷表示质疑。本文对其理论缺陷及其合理性展开进一步研究,进而探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当代中国引领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

该文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Tips:指标解释 被引频次:该篇文献被引用的总次数。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等于该篇文献的实际被引次数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次数(期望被引次数即篇均被引频次)。大于1则表示该篇文献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学科百分位:一篇文献的百分位是通过建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同文献类型的所有文献的被引频次分布(将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并确定低于该论文被引次数的论文的百分比获得的。如果一篇论文的百分位值为1,则该学科领域、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中99%的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该论文。 主题显著度:主题显著度由三个指标计算出,三个指标分别是:该主题中所有文献在第n年到n-1年的引用次数,该主题中所有文献第n年到n-1年在SCOPUS数据库中的浏览次数,该主题中所有文献第n年的CiteScore(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