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官方微信

东南大学官方微博

经典活动

那些关于读书的思考——写在读书节最后一场讲座后

田芳老师的《告诉我,你怎样去读书》,是本次读书节的最后一场讲座,本该为这一个月的大小关于谈书的讨论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这场讲座的效果,却更像是画了一个水墨画般意味悠长的省略号。那省略的内容,不像是一个博闻强识的长者关于读书的终极指点和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同齡人,在讲述了她的读书体验后,听者萌生的感悟,有点惊艳,却不虚无缥缈,因为触手可及,所以真实可信。


年轻的田芳老师的阅读史,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难以望其项背,以至于她讲座中几个看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如:你最喜欢的童话,你想对它们理解到多深,你喜爱的书,你心中的流光片段等等,应春寥寥,我理解那是由于听众思想里萦绕了些许的胆怯和彷徨——近距离地与才华橫溢的同齡人交流时的无力感。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她的讲座彻底地把读书去神秘化了,不同于成名的大师们的讲座,后者往往赋予阅读隆重深刻的意义,上升到价值和社会人生的高度,你得仰视。田芳的读书体验,是平民化的,没有寒窗苦读的痛苦经历,不需要与恶劣的周遭环境抗争。她在物质生活相对无忧的年代,在最适合对书籍萌生爱意的年华,遇见了大量文本,也许稂莠不齐,但庆幸的是她发现了大量的可能受用终生的珍宝,今日她信手拈来的,大抵是那其中一二了。所以她的阅读,是邻家女孩式的,起初是不带任何意义和使命感的生活,细致地,缓慢地细水长流,悠悠地,有一天汇聚成河。这更像是邻家有女初长成,不经意间她已然亭亭玉立了。她用大量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吃饭走路观景看电视,并没有什么更特殊深刻的道理,为了更轻松愉快地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我们大可抛开桎梏般的名人推荐书单(那也仅是读万卷书后的一家之言啊),我们甚至可以无拣择地读身边隨手可得之书——这大概是去功利化的做法吧——不把读书扣上伦理道德、家国天下的帽子,读书,不是轻松多了吗?

我也有些思考,列举一点,并非对于田芳观点的质疑, 是见仁见智吧。她认为读书同任何爱好一样,没有特别崇高的地位。譬如打篮球或者弹钢琴的人,一生不读书,但也竟然从打篮球和弹钢琴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和生命的乐趣,那也便是一种完美的人生体验,不能因读书多少来评判人生的得失。

我固然承认,那些未受过任何教育的乡村农妇,亦会有优雅的风韵,贫民窟里营养不良的孩童,绝对可以比贵族学校读圣贤书的纨绔子弟更有教养。在这里,风韵和教养,确与读书无关。但我以为读书的意义,决不似打篮球或弹钢琴,后者固然产生美好的感受,但对于美好感受的定义、诠释和理解,与我,是由读书而获得的。少年时,有人也许就从老师、家长那里获得了善恶美丑的概念,成长后他们从朋友那里,从约定俗成的环境中巧得,并且终其一生,可能都在不断推翻、整理、修正这些价值判断。而我,关于生活和世界的定义、理解,则全部来源于书籍——这并不因为所受教有的失败,也不因为与环境缺乏交流,而是因为书籍的确为我敞开了一扇巨大的门:那是异于家长里短、街谈巷议的一个世外桃源,跟我的生活有时相像,有时截然不同。随着阅读内容的演化,我由笃信一家之言,渐渐学会分析思考,冷静判断,察纳雅言。书籍描绘了作者的思考而引发了我的思考。书籍帮我不断丰富万事万物的印象,那些交汇耦合之处曼妙无比。

书告诉我,打篮球可以体会竞争,获得友谊;弹钢琴能陶冶情操,放松心灵。但是,如果说打篮球和弹钢琴使我快乐,那是本能的感受;而读书却使我了解,那种本能的感受叫快乐——发现了这种名为快乐的快乐,远胜过打篮球和弹钢琴本身的快乐。所以我觉得读书定义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虽然是即使不读书也存在的,但是读书却使它们有了美学的意义:让我们的痛苦更痛苦, 幸福更幸福,人类的情感因此得以阐释和交流,这不是很奇妙而动人吗?我也更加相信,如果级热爱读书又热爱打篮球的两人,彼此交流篮球的乐趣,绝对更容易产生共鸣,惺惺相惜。这便是我以为读书,始终优于其他爱好的原因。

我却始终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但很庆幸却能够在有限的阅读中,发現书籍之美,并且也愿意在今后的日子里,尽可能地去多"慼受"一些书。田芳老师的《今天,你怎样去读书》,其实很像是悠扬的钟声,适时地提醒我们:今天,你读书了吗?婉转而受用。

(办公室 范萤萤)